包装出海,“字”有新意_品牌_可口可乐_本地化
对于陈列在货架上的产品,包装上的字体是整体视觉中最醒目的元素。出海热潮下,多语种字体成为必备。品牌需要能够支持多种小语种的字体,不仅要“能用”,更要“好看、耐用”。究竟该如何通过字体风格的彰显品牌形象?如何在继承品牌调性的同时,更好地适应本土市场?我们将围绕这一议题展开深入探讨,字体设计如何帮助出海品牌实现最佳效果。
厉致谦,创始人兼设计总监,3type三言
内容来源:2025年5月8日,3type三言创始人兼设计总监厉致谦于FBIF2025包装创新分论坛,进行了题为《包装出海,“字”有新意》的演讲。
分享嘉宾
厉致谦,创始人兼设计总监,3type三言
一、国际品牌本地化设计大家下午好!非常荣幸能够受邀来到这里与各位分享。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,出于市场拓展的需求,正在积极迈出“走出去”的步伐。那么,问题来了——品牌如何才能真正“出海”?我认为,这里对应的是一个更深层的命题,即全球化与本地化的平衡。为什么说“出海”意味着“全球化”与“本地化”?原因在于,很多中国品牌在本土市场已经发展得相当不错,但当它们希望进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时候,就必须从一个本土品牌成长为一个国际化品牌。
展开剩余93%而不同国家、不同地区的消费者有着迥异的生活方式、文化背景、消费心理,甚至对语言和文字的感知也存在差异。在这种背景下,如果一个品牌希望在海外市场真正落地、生根,其本地化能力就变得至关重要。换句话说,只有真正理解和尊重当地文化,建立与当地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连接,品牌“出海”才有可能成功。这也是我今天希望和大家重点探讨的话题。
(一)可口可乐字体设计
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些国际品牌,他们是如何做本地化的——这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。
这个品牌大家一定都很熟悉,就是可口可乐。它的历史非常悠久,Logo在上世纪40年代就基本定型,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几乎一样。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,可口可乐其实很早就进入了中国市场。据说在清朝时期,慈禧太后就曾喝过可口可乐。所以说它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非常悠久的。
图片来源:3type分享资料
左边的图片是我找到的一张可口可乐在清末民初时期的广告。最上方的四个字是繁体字,字形属于美术字风格,与我们今天所熟悉的“可口可乐”字体完全不同。当然,瓶身上的造型还是那个经典的可口可乐瓶。而右边是1979年之后,中国改革开放以后,可口可乐重新回到中国市场时使用的广告形象。大家可以看到熟悉的英文飘带Logo依然存在,但中文“可口可乐”四个字则是非常粗的楷体字,也和今天看到的版本不同。
图片来源:3type分享资料
实际上,我们今天熟悉的这版“可口可乐”中文Logo,是在2003年由香港著名设计师陈幼坚先生所设计的。他将“可口可乐”四个字与英文Logo中的飘带元素进行了有机结合,实现了中英文之间视觉语言的匹配。
所以,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,即使是像可口可乐这样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,它在中国市场的品牌策略和视觉形象也并非一成不变,而是随着时代、文化语境的变化不断进行本地化调整和优化。这正是品牌“出海”过程中本地化思维的重要体现。
图片来源:3type分享资料
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。今年年初我去了一趟泰国,在当地的超市里看到泰文版的可口可乐,它的Logo长成了这个样子。作为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品牌,可口可乐在进入不同国家和地区时,都会根据当地人使用的文字系统,设计出相应的本地化文字版Logo。
如果你去新疆,还可以看到当地销售的可口可乐上,使用的是阿拉伯文字的Logo。所以可口可乐如今的本地化策略是:在保留原有英文Logo的整体视觉风格——包括字形的流动感、飘带元素的动势等——的基础上,将品牌名翻译成当地语言,并以当地文字重新进行视觉设计,不仅有中文的“可口可乐”,也有泰文版、阿拉伯文版,甚至还有其他语系的版本。
(二)百啵乐品牌字体设计
图片来源:3type分享资料
这个项目本身还是挺有意思的,是我们3type在今年年初设计的一个品牌中文字标。它是为一个美国的碳酸饮料品牌——Bubble Up——所设计的中文版本。Bubble Up是一个非常老牌的品牌,起源可以追溯到1919年。右边这个图就是我们为它设计的中文名字和字标:“百啵乐”。这个项目的核心任务,就是要将英文Bubble Up的品牌视觉风格完整地“翻译”到中文汉字中来。换句话说,我们既要保留英文Logo的图形语言,也要让它在汉字中看起来有同样的感觉。
图片来源:3type分享资料
这听起来可能是一个比较直接的任务,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简单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尝试了很多个版本,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其中的一部分探索稿。从图中可以看出,虽然我们在整体风格上做了统一,但其中每一个细节都有所推敲和反复调整。
比如“百啵乐”中的“点”字部分,最开始我们参考的是行书的写法,采用了两个笔画。但后来客户提出从识别性出发,希望改为三个点,以确保在视觉传达上更清晰易读。再比如“啵”字中“皮”部的处理,我们加入了一个像笑脸一样的形状,这个“嘴巴”的设计等细节我们也花了不少时间推敲,包括“百”字的一些细部结构调整,都是在尽量平衡汉字结构的美感与品牌原始调性的基础上做出来的。
(三)国际品牌视觉本地化的两种策略
所以我们可以简单总结一下:当一个国际品牌,或者说任何希望“走出去”的品牌,进入一个新的市场时,要想建立起本地消费者的认同感,就必须在视觉层面进行本地化设计。而在实际操作中,视觉本地化大致有两种策略。
第一种是“入乡随俗”。以可口可乐为例,它最早进入中国市场时采用的是美术字风格的汉字Logo;到了上世纪70年代,又改用较为粗重的楷体书法字。这种做法体现了品牌在不同时代对中国本地审美、语言习惯和文化偏好的回应。
第二种策略是“视觉风格迁移”。像现在的可口可乐中文Logo,已经是通过设计语言与英文Logo高度统一来建立识别感。包括我们刚才介绍的Bubble Up的案例,我们所采用的也是这一策略——在保持原有品牌视觉风格的基础上,将其转译进汉字系统中。
(四)国际品牌视觉本地化的两种手段
我们再来看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案例:星巴克。作为一个国际化品牌,星巴克在本地化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。它的Logo在全球不同地区会进行本地化调整,比如在阿拉伯国家、俄罗斯、中国等地,都可以看到语言各异的星巴克Logo。例如,在中国的门店中,星巴克的招牌上就写有“星巴克咖啡”的汉字标识。
图片来源:3type分享资料
但星巴克在品牌建设上远不止一个Logo。它还拥有一套自有的品牌字体,名为“Starbucks”。这是一款专为星巴克品牌定制的字体,不仅用于Logo本身,也广泛应用于门店的菜单、网页、小程序、海报等所有视觉沟通中,形成了统一的品牌视觉系统。
不过,当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时,在大多数场景中仍然采用了标准黑体来书写“星巴克”三个字。可以说,这种处理在视觉上是相对缺乏设计感的。
有趣的是,星巴克在中国内蒙古地区则做出了一个非常特别的本地化尝试。他们与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一位优秀字体设计师——天格思合作。天格思本人是蒙古族,也是我认为在蒙文字体设计方面最顶尖的设计师之一。星巴克邀请他设计了蒙文版本的品牌Logo。
这个蒙文版的“星巴克”非常有意思。在中文中,“星巴克”是对“Starbucks”的音译,其中“星”来自“Star”,“巴克”则是音译直接保留。蒙文版本也是如此,它采用纯音译的方式,用蒙文字母完整地拼写出了“Starbucks”的发音。因此,如果你有机会到内蒙古旅游,比如呼和浩特的星巴克门店,就可以看到这样的蒙文Logo:上方是我们熟悉的英文“Starbucks”,下方则是用蒙文书写的“星巴克”。
这个例子也启发我们品牌进行本地化的两种手段:一是定制本地化Logo,二是定制本地化品牌字体。当一个品牌进入新的国际市场时,除了设计一个本地语言版本的Logo,比如我们前面讲到的可口可乐、Bubble Up,其实还可以更进一步——打造一款定制的本地品牌字体。这样的字体可以用于更大范围的传播,覆盖品牌的方方面面,进一步加强品牌的识别度和本地化感受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品牌定制字体,是品牌Logo的延伸和升级。
二、品牌本地化设计思维(一)了解当地语言与文化
接下来这个环节是一个比较有趣的小互动,主题是:“本地化到底有多简单?”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例子,大家能读出这些是什么意思吗?
第一组是“哈哈哈哈”,这显然是我们在日常聊天中常用来表达笑意的方式。
第二组是“呜呜呜”,很多人也会在微信上打出这串文字,表示自己在“哭”或者“委屈”。
但是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文化差异:“呜呜呜”在中国语境里是哭泣的象声词,而在泰国,它却恰好相反——代表“笑”。
为什么会这样呢?原来,泰文中“哈”的发音是“5”,他们用数字“5”来表达“哈”。因此,当泰国人打出“555”时,实际上他们是在“哈哈哈”地大笑。但中国人看到“555”会误以为是“呜呜呜”,就会觉得对方在伤心、在哭。你看,这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本地化误读。
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西班牙语里。比如你看到一串“jajajaja”,可能会想这是什么意思?像是“加加加加”?其实,在西班牙语中,“J”发的是英文中“h”的音,也就是说,“jajajaja”在西语中正是“哈哈哈哈”的意思。这也是为什么在西班牙和拉美国家,人们在打字时用“jaja”表示笑。
再比如日本人怎么表达笑?他们会用“WWW”。我们中国人一看到“www”可能第一反应是“这是个网址吧?”但在日本,笑的词是以“warai”(わらい)开头的,因此他们会用“w”来简写笑声,打出“www”表示“笑死我了”。
这些例子其实很好地说明了:即使是最简单的情绪表达——“笑”或“哭”,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体系中也可能有截然不同的符号形式。这就是为什么品牌在进行国际传播、本地化表达的时候,不能想当然地以为自己的表达是“通用的”,而是要真正理解当地文化中“语言背后”的含义。
这其实是语言层面上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。当一个中国品牌走入一个陌生国家市场时,如果对当地语言和文化缺乏了解,就很容易闹出“哭笑不得”的笑话。你本意是在表达“笑”,但当地人可能会误以为你在“哭”。这种误解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差异,更反映了深层次的文化隔阂。
所以,真正理解本地文化,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。出海绝不是“把国内的产品直接复制粘贴到海外市场”这么简单。它需要背后有一整套团队共同支持——包括语言学家、人类学家、本地的营销顾问、产品设计师、字体顾问和品牌策略专家等多个角色的协作。只有这样,才能让一个中国品牌在海外真正“落地”,赢得消费者的理解与喜爱。换句话说,中国品牌想要成功出海,最关键的是要具备“跨文化能力”。
(二)用地域文化建立情感连接
但话说回来,即便你不是要“走出去”,哪怕只是在中国市场耕耘,也同样需要“本地化”思维。
这里有一个案例,3type曾为大家熟悉的速溶咖啡品牌“三顿半”设计一款“上海限定”的包装。那是他们在上海新店开业时推出的特别口味——同样是速溶冻干咖啡,但希望这款产品能体现出“上海”的味道。他们找到我们,希望这款包装能传达出地道的上海元素。因此我们不仅设计了产品的字体,还结合了大量本地文化线索进行创作。
比如我们发现,蓝色常常出现在老上海的视觉记忆中。在史料中,我们找到了老咖啡馆常用的蓝白格桌布图案。我们还收集了民国时期各种关于“咖啡”一词的翻译方式,比如“咖啡”、“可否”等——将这些文化细节重新转译为品牌视觉元素,嵌入到了包装设计之中。
图片来源:3type分享资料
最终,这款限定包装让原本看似“中性”“无地域性”的品牌,和上海这座城市建立起了情感链接,也让消费者一眼就知道,这是“一款属于上海”的咖啡。
这些视觉元素还被延展到了贴纸、徽章、周边产品中,让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延伸到了更多场景。
三、中国品牌的国际化设计(一)警惕“虚拟的国际化”
那中国品牌如果想成为“国际品牌”,应该怎么做?我想,最不推荐的就是一种“虚拟国际化”的方式。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国内品牌,会在中文名旁边硬加一个“看起来像英文”的拼音组合。乍一看像英文,仔细一看全是拼音拼装的,读不通也看不懂。
图片来源:3type分享资料
这个案例里面其实存在一个设计错误,显得Logo不太地道。这个品牌的标志设计中,其中的“A”字母的笔画处理出了问题。如果大家仔细看,会发现这个“A”字的右边那一笔,居然比左边那一笔还要粗。这在西方字体设计的传统中,其实是非常不地道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从欧洲传统的书写工具来看,他们使用的是平头笔,书写时会保持固定的书写角度(一般为45度),这种笔触决定了字母各个笔画之间的粗细关系。
拿“A”字来说,按照西文书写习惯,左边那一笔应当是粗的,右边相对细。但“兔宝宝”的这个设计恰好反了,变成了右粗左细。这种处理方式就好比一个外国人写中文,把横画写得特别粗、竖画写得特别细,或者撇写得非常细、收笔却特别粗。如果品牌希望通过拼音或拉丁字母来建立国际化形象,那就必须具备西文字体知识和视觉语言的敏感度。
(二)关注当地字体书写习惯
接下来,我再给大家讲一个实际的案例。这是我们为一个咖啡品牌BeanStar(比星) 打造品牌字体的项目。
图片来源:3type分享资料
图片上方是这个品牌第一代的Logo,当时采用的是比较普通的黑体字,看起来没有太多设计感。下方蓝色爱心上的字体是3type为品牌升级后打造的新字体,这是我们与合作的设计工作室一起完成的。因为3type在字体设计方面相对比较擅长,所以承担了这一部分的工作。这个字体在各类品牌应用中被广泛使用。
今年年初的时候,BeanStar又找到了我们。品牌在国内开店已经比较稳定,他们想尝试出海,目标市场是东南亚,尤其是越南和印度尼西亚。但他们调查后发现,“BeanStar” 这个名称在当地已经被注册,不能继续使用。所以他们决定将品牌名更改为BeanHeart,并问我们能否协助在原有设计基础上,做相应的字体调整。
图片来源:3type分享资料
于是我们对新的品牌名进行了改版。上方是原版Logo,下方是我们为“BeanHeart”新做的版本。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小写字母“r”的写法。我们初次提交这个方案时,客户一看到就非常疑惑,甚至有些不满意,说这个字母看不出来是“r”。但事实上,这种写法在西方是非常普遍且标准的“r”,只是它和中国人从小学课本里学到的“r”不一样。这正是我们希望与客户沟通的地方。我给他们看了一些例子,这是1911年德国小学课本里教小朋友写字母的页面,可以看到,大写字母A长得就像小写的,而且非常花哨;接下来是奥地利、瑞士和法国的小学生的写法,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书写风格;最后一张是我们中国的小学生写的英文字母。
图片来源:3type分享资料
如果大家对比一下,即便都是A、B、C、D,同样是拉丁字母,各国小朋友的写法差异非常大。比如A的写法,有的像三角形,有的像两个圈,这些都是受地域文化和书写习惯的影响。这也带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结论:中国品牌在出海时,哪怕品牌名是英文的,也需要对这些细节重新思考设计。
我跟客户解释说,如果你要进入的是德国、奥地利、法国、印尼、越南等市场,你不能以为英文拼得对就万事大吉。你可能连最基础的A、B、C、D的字体表现形式都要重新设计,因为字母虽然相同,但接受习惯不同,感知完全不同。
图片来源:3type分享资料
所以这也是跨文化设计中最容易被忽视、但又非常关键的一环。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 “r”,都可能成为消费者是否信任你品牌的一个细节判断点。
四、互动环节:选出最合适的品牌出海字体我们还有一些时间,请主办方帮忙切换到互动环节——互动投票。这是一个轻松有趣的小游戏,我们模拟了四款中国产品要“出海”到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场景,邀请大家来判断:哪一种字体更适合它们在当地市场的呈现。
(一)第一个产品:云南普洱茶
假设它将出口到俄罗斯或乌克兰地区。我们提供了三组不同风格的拉丁字母字体,大家来投票选择。
图片来源:3type分享资料
最终得票最多的是C款字体,获得了大约45%的票数。这很有意思——C字体是一款笔画较粗、带有装饰性的设计,和中文传统毛笔字有某种气质上的呼应。同时它也显得比较“高级感”,适合强调文化底蕴的产品调性。
这里我想强调一点:字体的选择不一定是形状上的“照搬”,比如不是所有中国元素都一定要配毛笔字,而是要找到和品牌气质感觉上匹配的字体,这就涉及文化感知与审美的跨文化翻译。
A是默认的电脑宋体拉丁字母字体,间距混乱,过宽,看起来非常不协调,基本无法使用。B则是一个中规中矩、字距合适的字体,但稍显普通。
(二)第二个产品:宁夏的沙棘果汁
这次我们模拟它要出口到中东市场,比如沙特或者阿联酋。
图片来源:3type分享资料
投票结果显示,得票最多的是A款字体。但我个人更倾向于B或C。
B的字体流畅、有一种“果汁流动”的感觉,呼应了产品的液态形态。C是一种更“可爱”、正经中带点亲和力的风格,可能在视觉上能很好地对应中文logo的气质。反倒是A虽然票数最多,但太细,不具备品牌视觉的稳定性或记忆点,不适合用作商标字体。
(三)第三个产品:广西酸野酱
这是一种带酸辣味的地方特色酱料,假设要进入欧美市场。
图片来源:3type分享资料
本轮投票结果,B字体获得了最多的票数。我觉得B是比较合适的,带有一定的地方气质和趣味性;A也可以考虑;C则偏机械感和金属感一些,比较冷,不太适合这种地方风味浓郁、比较生活化的产品。
(四)第四个产品:馋嘴辣条
这个产品我们假设它要出口到泰国市场。
图片来源:3type分享资料
本轮投票中,B获得了最多票数。但我个人觉得C也不错,因为C字体有一点斜体的特征,而泰文字母本身也常常有倾斜感,两者之间在感觉上是匹配的。
B和C都使用了泰文字体中比较专业的版本,字形结构合理,音标也放置在正确的位置。反观A,是默认电脑字体生成的泰文字母,很多设计细节并不到位,比如第一个字母头上的“+号”(即音标符号)位置太高,不符合当地读写习惯。
通过这四组案例可以看到,字体设计在品牌出海中不仅是视觉元素,更是一种文化语言的传达。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。希望这次的案例能为大家带来一些启发。如果大家感兴趣或有更多问题,欢迎继续交流。非常感谢大家的参与!
本文为FBIF食品饮料创新原创,转载请联系授权。
发布于:江苏省
